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高邑县东南关村民的幸福生活

  • 月是故乡明
楼主回复
  • 阅读:5015
  • 回复:0
  • 发表于:2020/10/31 8:25:47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高邑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高邑县东南关村民的幸福生活

摘自高邑县李小杏编著《东南关村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第十二章 村民生活

解放前后,村民生活两重天。解放前生活原始落后,主食高粱面,穿粗布衣,住的土坯房,出行两条腿,搬运靠背扛。解放后,从生活困难到解决温饱,艰苦奋斗几十年。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以前的梦想和盼望变成了现实, 吃穿不愁,住着高楼,出行有车,后顾无忧。

进入 21 世纪,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东南关由传统的农业村向新时期城镇居民转化,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增强,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文明和谐,幸福美满的美丽乡村。

第一节 衣食住行用

衣:旧时,老百姓穿的都是自纺自织的粗布衣。妇女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纺花织布,缝补浆洗,育儿下厨,料理家务,谁家女人要有一手好“营生”是很香颖的事情。

男人服装,冬穿棉长袍(大袄),内穿对襟袄,大裆棉裤、绑裹腿,穿夹袄,捏鼻靴子,腰系长布腰带,头戴帽壳。有的戴用布做的鹰头帽,有的蒙羊肚子手巾或布巾。

春秋穿夹衣裤,千层底的尖口鞋。

夏天穿汗衫马褂,光膀的居多。

女人穿圆领大襟布衫,扣系右侧,大裆裤, 绣花鞋。衣服均缀布绾的疙瘩扣,现在已无人会绾。

衣服颜色单调,黑、蓝、灰、白、紫花。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人们穿衣还是以粗布为主,有件换季的衣服就不错了。以后有了平面布、斜纹布、卡叽布等布料上市, 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好转,习惯每到过年制件新衣裳,每人腊月, 裁缝及缝纫店都忙不开交。

文革期间年轻兴穿绿军装,哪怕有个绿军帽也是很惬意的, 胶鞋、塑料凉鞋大时兴。

7、80 年代流行中山装,年轻人爱穿喇叭裤,冬季毛衣,羊毛衫, 代替了棉衣棉裤。

1972 年和日本建交后,日本化肥包装袋成了一些人的夏装衣服,染色穿上有人戏谑说:“大小是干部,穿着滴溜裤,前边日本产,后边是尿素”。

改革开放后,成品服装上市,西服、牛仔服、卡壳时髦花色品种繁多,人们在服饰穿戴上已不再受性别年龄的约束,上年岁的穿起花鲜的,男式偏爱女装的。

进入 21 世纪,村民的服饰向舒适,品牌方向发展,羽绒服、运动服、休闲装更受人们的青睐。

食:民以食为天,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农业生产停留在原始状态,生产条件落后,粮食产量低,除少数富有人家外, 大部分家庭粮食不够吃,且以粗粮高粱和谷物为主,配以糠菜度日。

遇到灾荒年,有的人家就得逃荒要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村民从吃不饱到解决温饱。从满足于家有屯粮到粮不入家,随吃随买,经历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半个世纪人们从以吃粗粮到吃细

粮,从以粮为主到副食搭配形成了科学饮食,健康饮食的理念。现在市场物资充裕,铺张浪费严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光盘行动,已深入人心。

村民传统的饮食习惯是窝窝、饼子、馒头、米饭、面条,过节改善炖菜、捏饺子。过去人们有在街里端碗吃饭的习惯,粮食紧缺时,做碗面汤就算改善。有人好逗,弄两根面条在碗里挑挑不吃,挑挑不吃,让人眼馋,有的回家还和老婆生气。

过年节,蒸年糕、摊煎饼、做豆腐、条件好的杀头猪。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

现在是天天过节,想吃什么随便买,日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住:解放前东南关的住房均为平房,有几家表砖房的四合院,极具明清建筑风格,其余大部分为土坯房。

传统的房屋建筑,一般北为上,北屋为上房,比东西厢房要高, 也有因建房位置所限,西屋或南屋为上房的,李振国家就是西屋为上房,是东南关唯一现存的百年老房。

宅院的房屋高矮,门口朝向,门窗安置,厨灶如厕都有一定的规制,即合乎人们的生活习惯又有一定的科学性。传统建房都是土木结构,四梁八柱,灰渣捶顶。表砖房是里坯外砖,墙厚保温,冬暖夏凉。

冬日取暖,有连炕灶,做饭火烟从炕道过睡热炕。家有连茅圈, 厕所猪圈,积肥一体。

古旧民宅,门洞很讲究,有大门口和燕窝门楼两种,门楣都有木雕牙子,图案精美,门口的门垛上有砖雕的梢子,有莲花、寿桃等多种造型,寓意吉祥。

现存的李振国家门洞,勾牙砌穹,铁皮包门带鼓钉,门吊门鼻都保持原样,影壁设土地神龛,道师帽出沿,尽显古色古香风貌。过去屋内家具很简单,方桌、圆椅、条几、大平柜,炕上放被桌, 吃饭有低桌、小板凳。

随着社会地发展,建筑风格不断改进,新建房屋全是钢筋水泥砖混结构。大趋势向高层建筑小区发展。现在的居住条件,室内有空调、暖气、电视、音响、高档家具、沙发、茶几,炕变床且床上用品舒适、环保。厨房有电炉、天燃气、冰箱,洗漱有洗衣机、太阳能。行:旧社会普通百姓,出门远行、赶集上庙全靠步行,搬运东西靠肩挑背扛,有钱的当官的骑马坐轿。

民间婚嫁用轿或用席车,一般人一辈子就这一次。过去东南关有两副轿出租,20 世纪 60 年代李可辰家新做了一副,西巷破城和不多几个人用过,破四旧时给毁了。

自行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才有人买的,计划经济年代,

物资紧缺,买自行车得凭票走后门。飞鸽、永久、红旗三大名牌。70 年代以后,杂牌车子上市,达到了家家都有,自行车成了主要交通工具,驮200 来斤不成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后,摩托车进入市场,小拖拉机、农用三轮普及。

2000 年以后,电动车以方便快捷、环保节能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一般家里都有两轮、三轮电动车, 有的还买了电动汽车。

随着生活水平地提高,轿车进入普通家庭,据统计,2016 年末全村有轿车、面包车 146 辆,占全村户数的一半以上。另外,东南关处于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东倚高速公路,西通 107 国道



和京广铁路,前年高铁开通高邑设站,想出门外行点 DD 就到,特别方便。

用 器

家具:建国前一般家庭方桌、圈椅、条机、坐柜。富户则有条几、方桌、平柜、圈椅、八仙桌、太师椅、方凳、条凳等,建国后一个时期内无大的变化。20 世纪70 年代起,农户家出现大立柜、酒柜、写字台、梳妆台。80 年代,大炕基本拆完,改木床、床垫、席梦思、棕垫等,向组合家具发展,沙发、茶几普及。

家用电器普及,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电暖气、太阳能、电热水器、茶台、微波炉。

炊灶:农村传统使用柴灶,儿时拾柴火、拾茬子是主要活干。

后来发展到煤柴两用灶。20 世纪 70 年代末有了煤球炉。80 年代液化气普及。2000 年后天燃气进入家庭。灶具有电热炉、电压力锅、抽油烟机、厨柜组合式,厨房革命,干净卫生。

灯具:旧时,多用豆油灯照明,少数富户用蜡烛或煤油灯照明。1962 年,电力进村,有了电灯。灯具发展多种多样,现在有了节能灯、太阳能灯。

门帘:挂门帘是农村传统习惯,而且讲究。过去染坊有图案, 多是门帘边,有弹墨门帘,画好门帘帘芯,再把边围喷上墨。80 年代时兴穿门帘,卷纸棒,长短不等穿出花样,后来有了塑料皮门帘,夏帘透花。

饮 食

建国前,由于粮食产量低,苛捐杂税多,人民生活贫苦,多数人家吃高粱面掺糠菜度日,俗有“糠菜半年粮”的说法。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分田到户后, 科学种田产粮猛增,人们由粗粮变细粮,以小麦为主,用小杂粮调剂生活。蔬菜、油料、肉类也成为日常食品。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蛋奶也成了生活常用食品,吃饭讲究营养结构,饭菜多样化,注重营养搭配。

饭 菜

1、日常饭菜

高邑人吃饭习惯一日3 餐,早上米粥或面粥。旧时米饭锅里(高粱面)放蔬菜。中午米汤,晚饭杂面汤,干粮窝窝头。有钱人家吃玉米面,贫苦人家吃高粱面掺糠菜。20 世纪 70 年代末,村民以食小麦为主,干粮花样很多,馒头、烙饼、花卷、咸食、油条等。多数人家中午吃馒头、炒菜、面条或其他饭。非常重视中午饭, 尽可能的变花样吃好。

2、节日饭菜

春节饭。每到腊月,农村几乎家家杀猪,做豆腐,蒸粘糕,摊煎饼等。三十晚上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初一早上吃水饺,中午炒肉菜。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为春节期间要吃一年中最好的饭菜。“莺歌叼着一刀肉,不过十五过十六”。

二月二吃面条,谓挑龙头。

端午节:早饭吃粽子、中午包饺子。

中秋节:八月十五也是庆丰节,晚上月圆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文化家庭教儿诵诗赏月。

腊八晌: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用红枣、米豆、花生豆、核桃仁等熬八宝粥。

婚丧饭菜(祝寿、添子、乔迁、待客)

旧时婚丧事吃饭坐席,婚事分娘家席和客席。娘家席以酒肉招待,客席上馒头大碗菜。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里有了红白理事会,一切事务由理事会安排。主食大锅菜、馒头。酒席有到大饭店订桌的,有自己摆席的,有订餐让人送的。

席面主菜:肘子、鸡、鱼。其他自由搭配,一般 10 个菜。丧事不坐席。

蔬 菜

菜的名类繁多:大白菜、大葱、大蒜、西葫芦、西红柿、茄子、南瓜、冬瓜、黄瓜、尖圆辣椒、长豆角、芸豆角、土豆、菠菜、韭菜、茴香苗、葱头、洋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菜花、藕,蒜苔、芹菜、各种菌菜等。

饮水之变

南关人最早用水挑上担子到村南泲河挑水,并有浆洗、捕捞的记载。

解放前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饮用水为家用小井,一般家庭

几乎都有这样的井, 按上辘辘提水,很是方便。随着水位不断下降,到 70 年代初, 大部分小井都已干涸废弃,全村仅有不多几眼井供人们饮用。人们开始到近村的机

井拉水,每到放学和下班后,场面十分壮观,有担的,有抬的, 有的把大油桶改成拉水桶,有的把小车脚安上架子挂十来桶水。那时的机井都用离心泵,得下挖 5、6 米深的扬道才能够到提水。

1986 年,大队在大队院旧井位置打一眼深水井,建了水塔,村里铺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吃水困难。后又两次对输水管道进行改装(国家下拨健康用水专项资金),村民吃上了放心水。

近年来,人们更注重饮水保健,部分村民在自来水管上安了净水器,部分村民购买纯净水,以保证饮水安全。

柴.煤. 气的历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烧火做饭以柴为主,农家孩子们主要任务是拾柴薅草看孩子。拿上三齿钩拾茬子,拾漚过粪的秸秆棒棒。后来有了煤 . 炭,但量很少,不够用。生产队时期上边发票, 按人定量,集体去拉。一旦煤数下来,各村都拉上小排车集中排队, 那真是人山人海,光开票就得大半天,经常为排队争吵打架闹纠纷。七十年代初,煤炭更紧张了,为过冬取暖,体壮的都翻山越岭到山西煤矿去拉煤。烙上几张饼,带上小行李,能拉千把斤,回来都把车底的磨棒刷成半块的了,路上的苦更不用说。一次到南边康尔城去拉煤,夜里渴了看不清,见水就喝,回来时发现是造纸厂的洗浆水。

到了二十一世纪,天然气已为民用,取暖做饭方便多了。国家对环境保护上升到重要议程,以补贴的优惠政策强制煤改气 . 煤改电,改变了环境污染,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节 生活水平

建国前,东南关大多数村民生活艰苦,有的农户除耕种农田外,经营些适宜的小营生贴补家用。

土改后,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赶上几年好年景,农作物连年丰收,村民生活稍有改善。

1958 年开始,大跃进、大冒进、浮夸风盛行,加上自然灾害, 大食堂共产风的影响,村民艰难地度过了三年生活困难时期。

1980 年开始,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分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粮食亩产大增,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到小康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