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高 邑 民 间 故 事节选

  • 月是故乡明
楼主回复
  • 阅读:335
  • 回复:0
  • 发表于:2022/2/11 10:36:10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高邑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高邑历史文化丛书

     

编著  赵振国

高邑县文联民俗协会

 

 



 

高邑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存。高邑民间故事是高邑文化艺苑中的一枝艳丽奇葩和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高邑民间故事与传说植根高邑大地,描述当地的民族风俗风情,生活习惯,传扬伦理道德,记录自然风物,土生土长、土质土味、通俗易懂,积极向上,寓教于乐。故事与传说赞美正直、勤劳、 善良、 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丑恶的人;鞭挞讽刺剥削者。故事多以幽默、风趣的形式,描述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乐观主义精神。它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以致在高邑民间广泛流传,是一种不可缺失的宝贵的乡土文化。

由于自己对文化的爱好,退休以后,一直在致力于高邑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也曾编写了几部关于高邑历史文化丛书。前两年,正在着手收集资料编写一本高邑民间故事与传说,并已搜集了部分资料。机缘巧合,2019年,受县人大村志办之邀,有幸参与了高邑县村志的编写和编审工作,接触阅读到很多村志,使自己受益颇丰。看到各村搜集的自己乡村和流传于村民中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感到非常惊讶、兴奋和无比高兴,民间竟蕴藏着这么多优秀文化;其中有很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为第一次面世,以前我县有关书中没有记载,很多故事传说弘扬正气,积极向上,哲理性强,且具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当时就一种冲动,一定要尽快把它统一集中整理出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高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添浓彩,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高邑民间故事》的编写,遵循弘扬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活跃人们文化生活、繁荣地域文化的理念,不健康的故事不予采录;宣传封建迷信的不予采录;低俗和荤故事不予采录。虽然这部分内容在民间有所流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会议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高邑民间故事》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很多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去弘扬传承,很多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不可推辞的义务。让我们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为高邑文化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也祝愿高邑文化的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再上新的台阶,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广阔大道上,阔步杨帆。

编者

2021年10月20日

 

第一章 故事·传说



大家伙



过去,在高邑县城西南角,西关村一带,建有一寺院“南大寺”,也叫乾明寺,始建于唐代,明朝嘉靖年间重修。寺院内院建有石塔一座,精致玲珑,非常漂亮,来寺院的人们,都要来此观赏石塔。但由于时间久了,风吹雨淋,石塔有些损坏,塔壁出现一道裂缝,影响石塔的美观。但由于石塔很大,人们也无法修补,大家心里都很着急。

一天,街上来了一个担担子的小二匠,担着担子高喊“锔大家伙、锔大家伙”。有人抬出水缸让他焗,他说太小太小,不给锔,又有几个人抬着一个高好几尺、三四个人搂不住的特大水缸让小二匠修,那人还是说太小、太小,还是不给锔。

    这时,有人讽刺他说,南大寺的石塔裂了缝,你去焗吧,那个家伙大。那人听后二话没说,挑起担子就往南大寺走去。人们认为这是个疯老头,大家摇头不放心。

再说那小二匠白天就开始准备家当。当天夜里,老天爷突然变脸,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人们在家里看着倾盆大雨,更加担心坏天气对石塔的进一步损坏。谁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阳光照在乾明塔上,人们惊喜的发现,在石塔的裂缝中间竟然加上了一道闪亮锔子,使整个塔体严丝合缝。人们大呼“怪事,怪事”,真是老天爷派人把塔给修好了。

人们议论纷纷,认为是神仙来帮助修石塔的。

仙人过桥



在赵县城南洨河上,鲁班一夜工夫造起来一座大石桥,人们一个个欢天喜地,拍手称赞。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四面八方,连隐居在山里的仙人张果老都听说了。他不相信鲁班有那么大的本领,就骑上毛驴直奔赵州而来。

半路上,张果老碰见柴王爷和赵匡胤二人。他俩一个推车,一个拉车,还走得挺欢哩。张果老招招手,叫住二人,把鲁班修赵州桥的事说了一遍,柴王爷和赵匡胤都不相信,愿意一同前去看个究竟。于是,三人说说笑笑一路同行。

来到赵州桥头,三人仔细一看,这座独孔桥,像一道长虹,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心中都不由暗暗惊叹:鲁班造桥,果然名不虚传。

这时,张果老朝柴王爷使个眼色:“咱们既然来到这里,不能白跑一趟,应该考一考鲁班,这座桥虽好,可别中看不用啊。”柴王爷和赵匡胤一听,连声称赞说:“好主意,好主意!”话音刚落,鲁班迎面走过来,连忙招呼道:“欢迎三位仙人光临,鲁班有失远迎。"

张果老问道:“鲁班,听说这桥造得不错,能让我们从上面过一过吗?”鲁班听了,毫不在乎地说道:“千军万马都过得去,你这匹小小毛驴有啥了不起!”于是,扬扬手让张果老过桥。

柴王爷和赵匡胤也拍一拍胸膛问道:“你看我俩呢?”

鲁班扫了二人一眼,洋洋得意地说:“大车小辆从早到晚来往不断,你俩这独轮破车,还能轧坏我的桥?爱咋过就咋过。”于是又让柴赵兄弟过桥。

这三位仙人都有点不服气,暗想:“好你个鲁班,目中无人,先不要得意,今儿个非让你尝一尝我们三个的厉害不可。"

眨眼间,张果老一施法术,聚来了日头和月亮,顺手装进驴背上的褡裢里。柴王爷和赵匡胤也聚来了五岳名山,轻轻放在独轮车上。

张果老倒骑小毛驴,柴王爷推车,赵匡胤拉车,三人一字摆开始上了大桥。这时候,小车重量加大,吱咛吱咛直响,小毛驴载重猛增,被压得呼哧呼哧直喘粗气。再看看大桥呢?三位仙人还没有走到桥顶,大桥就开始摇晃起来。鲁班见此情景,不由大吃一惊,急忙跑到桥下,举起一只手,用尽全身力气托住桥身,大桥才纹丝不动了。

桥面上,毛驴上坡吃力,留下几个深深的蹄印。小车过重,车轮子碾下一道深沟。赵匡胤用力过猛,柴王爷右脚一打滑跪在桥上,留下一个大大的膝盖印。大桥下面,鲁班用力托住桥身,留下来一只大手印。这就是仙人留下来的仙迹。

后来,京剧《小放牛》里这样唱道:

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

玉石的栏杆圣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三位仙人过了大桥以后,鲁班才慢慢松了一口气。他闭上一只眼睛,手搭凉棚这么仔细一看,才看见毛驴背上驮着曰月,小车上放着五岳名山。他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便生气地说:“我要这两只眼睛有啥用?几乎坏了大事,还不如一只眼看得准哩。”说罢,用手挖下一只眼珠来,一下子甩在桥面上走了。那银光闪闪的眼珠子,像一颗珍珠,急得一蹦三尺高。

没想到,马王爷碰巧从桥上路过,发现面前有个活蹦乱跳的眼珠子,自言自语道:“谁把这么好的眼珠子丢在这里?没人要我要,扔了怪可惜。”于是,他弯腰捡起来,啪,安在自己的前额上。从此以后,马王爷成了三只眼。

鲁班呢,虽说只剩下一只眼,但由于他造了大石桥,名声越来越大,人们都尊称他是天下工匠的祖师爷。一直到今天,瓦匠和木工吊线时都用一只眼睛,那是学习鲁班哩。

三个麦头和白面饼



相传,古时候,农村种的小麦都一秆三、四个穗头,收的小麦量大,磨成白面村民都吃不完。

村里有一媳妇既不孝顺父母,又不勤俭持家,过日子极不节俭,甚至于常把刚烙好的面饼给孩子当尿褥子垫上使用,村民反响很大,纷纷祈求老天爷惩罚教育她一下。

南海观音主持公道,普度众生,下凡世间来点化她,南海观音变成一个叫化婆子模样,到她门口乞讨一口吃的,喊了几声,这个不孝媳妇不耐烦的说:“刚刚烙了一张饼给孩子垫上,你等一会换下来你再来吧”。

南海菩萨听后大为恼火,决心惩治一下这个不孝之妇,同时惩戒世人做事不可太过分了。随后就到村外麦田里捋麦穗,要将麦穗收回天上,让人间再无小麦白面,你就烙不成白面饼,也就给孩子换不成白面饼的尿垫子了。

这时,有一家的忠实的老狗,看见了观音菩萨在捋麦穗,急忙到跟前跪拜哀求,恳求菩萨给自己留一穗吃吧。南海观音菩萨心肠好,看到狗的恳求,也不忍心小麦从此绝迹人间,叹了一口气,将快要捋完的麦穗留下一穗,算做狗粮。从此,人间小麦就只剩下一只穗头了。

这件事给了这个不孝媳妇很大教育,从此改恶从善,上孝敬父母,下勤俭节约过日子,爱惜粮食,一家子兴旺起来了。

从此人们普遍认为,白面食物只能喂狗,喂其它动物就是犯罪。

狗盗儿抬轿



民国年间,男婚女嫁都用轿。南关东巷有两副轿,抬轿的也常常闹出笑话。

一般轿夫都想让押轿的给点好处,或闹个噱头取乐。晃轿、颠轿、跳轿,坐轿的受不了就喊叫:别闹了,求你们了。轿夫就感觉开心。

狗盗儿是南关的一名轿夫,常年干这个活。有一回抬轿的把该闹的都闹了,新媳妇在轿里不吭一声。同伙鲁老永和狗盗儿打赌说:“你能让新媳妇开口说话,回去我请你喝一壶”。狗盗儿说:“行”。他扯着轿就往高粱地里走,押轿的说:“干么?干么?”狗盗儿说:“人家说要解手”。新媳妇一听急了:“谁说了,俺没说”。

新媳妇终于说话了,老永对狗盗儿伸出大拇指,俏皮地一笑,这小子有一套。

可是等过完事,他们连轿钱也没拿到。人家非揍他们不可。

 

紫花老头”李老虎打擂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初一唐山庙,庙会组委会派人下贴子,邀请南关拳坊赴庙打擂。当时因镖务在身,腾不出人来,回绝了来人。李老虎是拳坊的成员,他听见以后,自打主意,起早动身,独自闯擂。

赵家拳坊,方圆百里各路同仁无不起敬,如不出擂那是奇耻大辱。李老虎是赵家女婿,岂能不争此面。掌门人听说老虎去打擂,非常担心,赶紧召集人马,套车前去以防不测。

当大车赶到唐山已是半响,唐山如“炸”了庙,传颂“紫花老头”如何如何。当时人们大多穿石头根染成的粗布衣,俗称紫花色。这时,见李老虎跑过来飞身上车,说声快跑,家人调转马头,一溜烟跑回家来。大车上“高邑南关”的大字留在了上庙人的眼里。

原来李老虎听说不去打擂,以为是掌门人有怵师父,老家怕丢面子,自己不报家门就是了,行武人哪有见擂不打者。他起早上路,独自闯擂。到了擂台不出两个回合,使出“霸王举鼎”之力,将对手举起,打一旋转抛于台下。有人喝彩有人惊恐,慌乱中李老虎跳出擂台,正遇迎接的大车,赶紧打道回府了。

后来唐山人来高邑赶集上庙,打听南关的紫花老头,人们才知底细。后来还有人说,李老虎打擂时,把人从台上扔下碰在角石上死了。打擂伤人是不偿命的,但他没报家门,人家告到官府,官司打到了省厅。乡绅李塾乐出面,摆平了此事,打死人不偿命就有了“南关的架打不得”的传说。

劈山救母

  从前有个书生叫叫刘向,字彦昌,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三圣母是玉帝的外甥女,二郎神的妹妹。她美丽善良多情,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这天,她正在庙中吟歌漫舞,消磨时光,突然发现一个书生跨进了庙门。她急忙登上莲花宝座,化为一尊塑像。走进大殿的刘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俊丽、温柔、安闲,刘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



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可惜这只是一尊没有情感知觉的雕像。

  刘向怀着深深的遗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写出自己的爱慕之情。三娘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这个书生英俊倜傥,文采斐然,他对自己满怀深情,而自己又何尝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尝不爱恋他呢?可是,一个是上界仙女,一个是下凡人,又哪能缔结姻缘呢?目送怅怅离去又依依不舍的刘向,三娘再也不能平静了。她沉吟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向结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向,向他道出了真情,从此后二两情依依,结为伉俪,恩爱无比。刘向考期将临,三娘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别之时,刘向赠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二人十八里相送,难舍难分。
    刘向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三娘却遭难了。原来,这时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宫大办蟠桃会,各路神仙均来赴会祝寿,可是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真情被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娘一身正气,毫不畏惧,况且她随身还有一件王母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娘的镇山之宝,无论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宝莲灯大放异彩,都会被震慑称服,束手就擒的。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自己的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际,将宝莲灯偷盗而去。

这样,可怜的三娘就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暗无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向身边。 

沉香长大后,渐渐懂事了,知道了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亲三娘。他把想法对父亲说了,无奈刘向也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叹气摇头。于是沉香便独自离家,去找母亲。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母亲在哪里呢?这个只有八岁的孩子,不知所措,放声大哭起来。凄厉痛苦的哭喊声,在空谷回荡,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问明情由,深为善良的三娘和苦命的孩子鸣不平,可是却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将沉香带回自己的洞府。沉香在大仙的指点下,刻苦认真的学习本领,渐渐学会了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三变。十六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母。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娘亲,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娘耳中。三娘不由心情激荡,百感在心。她知儿子已长大成人,一片孝心来救自己,激动不已,就将沉香唤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广大,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败在他手中;沉香又年幼,况且二郎神还盗去了宝莲灯,儿子哪能他对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飞身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觉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云里雾里,刀来斧往,山里水里,变龙变鱼;从天上杀到地上,再从人间杀回天宫;直杀得山摇地动,翻江海,天昏地暗。

这件事惊动了太白金星,派了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仙姑在云端里看了一阵,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一个孩子,太无情无义了。于是相互使了眼色,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越战战神,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也终于回到了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萱花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亲。整整十六年,受尽了苦难的三娘才重见天日,她与儿子紧紧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后来,二郎神向三娘、沉香认了错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职。从此,三娘、刘向和他们的英雄儿子沉香全家团圆,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桃花破周公



这是个流传在河北南部及高邑的经典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七里河岸边住着一个叫周公的高人,周公得了天书,犹如神助,百算百准,从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难不倒他,他的名气更大了。当地有位桃花女得了地书,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厉害。

石坡村有个石老婆婆,儿子外出三年没有回家,快到母子俩约定的时间了,毫无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对石婆婆说:“你儿子于某年某月某日将魂落异乡路途,见不到他了。”

石婆婆伤心极了,哭哭啼啼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对石婆婆说:“婆婆不要伤心,你儿子还有救,你快回去,”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石婆婆就拿了儿子原先穿过的鞋子,上房拍着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门头,喊道:“儿啊,快回来”。迷信说法,是叫魂,传说是桃花女留下的习俗。

石婆婆的儿子在外经商三年,惦念家中老母,记着回家的日期,急匆匆上路,日夜兼程。这天遇上下大雨,慌忙钻进一破砖窑避雨,忽听有人喊他穿鞋,好象是母亲的声音,赶紧出窑查看。他刚钻出窑道,砖窑轰然坍塌,捡了一条性命。儿子回家,石婆婆万分高兴,找到周公,说他算的不准,周公大惊失色,知道是桃花女从中作梗,对桃花女更加痛恨。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周公和桃花女虽然是冤家,经彭祖撮合,居然成就了一门亲事。彭祖本是普通人,得益于桃花女使法,延年益寿,活了八百岁,还发明了羹汤,成了“调羹"的始祖。桃花女对彭祖有恩,彭祖自然不敢怠慢,卖劲地往返于周、尹两家。周公娶桃花女,既恨又爱,爱的是桃花女美丽无双,恨的是她的能耐比自己大,于是想设计害死她。桃花女当然知道周公的花花肠子,于是半推半就,答应了亲事,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周公,尽解前嫌。

周公故意选择了黑道日,到结婚这天,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大摆筵席,远近的百姓知道周公和桃花女结为良缘,都来贺喜。一时高朋满座,喜气洋洋,周公好不得意。

在新娘到来之前,他使用法术,在门里暗藏了白马精,门旁放了缠红线的秫秸杆, 预备了马精的草料,静侯桃花女,一旦桃花女进门,立刻放马过去,马踏桃花女 

按常理,新娘过门这天,穿红衣,着红鞋,可这天桃花女偏偏着黄鞋,黄道破黑道,破了周公的第一计。桃花女坐双轿,大轿套小轿,巫婆抄起缠红线的秫秸杆拍打大轿,丝毫损伤不了桃花女。撤掉大轿,桃花女叫人在过道红毡上放了马鞍,才从小轿里钻出来,跨过马鞍,把白马精压在脚底下,掏出怀里的照妖镜,破了周公的巫术,铡好的马料没喂了马,却撒了桃花女一头,周公一惊,那是人头不是马头呢,无奈只好服了桃花女。

桃花女进门后,就像现实的两口子经常拌嘴吵架一样,周公处处设计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识破。周公终于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动,成为一对恩爱夫妻,给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爱情佳话。

后来尘缘已了,凡期已至,真武大帝将二人收回,做了身边的金童玉女。又给世人留下永远的悬念和幻想。

这个传说在商周,和历史贴近,脱离了纯神话,具有一定可信度。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杂剧。明清小说更是大为描述渲染。

从历史记载来看,周公率军东征到过邢台,应该确定不疑。周公第四子分封在邢台,邢台作为殷商故都,是般商的后方供应基地。周灭般商后,周武王采纳周公的建议,命令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般商贵族,打开商纣王设在沙丘台的的钱库和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商民,以此稳定殷地的民心。沙丘台在今天邢台市的广宗县境内。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知府,他在家时长年死读书,结果读成了个书呆子。

他上任后,自然是要升堂问案的,遇到刁顽角色,大堂上往往要动刑具,不是杖打屁股就是上竹夹板,往往把人整得死去活来。

知府使过一阵刑具后,觉得不过瘾,这些刑具只伤及皮肉,使人感到疼痛,却不能让人难受,他想另外发明一些让人特别难受的刑罚来。

他忽然想起猪油蛋炒饭的事。当年,父母亲为使他养好身子,今后能光宗耀祖,每日三餐除了大鱼大肉外,晚上还让厨房给他炒碗猪油蛋炒饭补身子。

那时,这个真是遭了大罪,每日里对着大鱼大肉,一点儿食欲也没有,特别是晚上的猪油蛋炒饭,更是一见便发闷,只想吐。但又不敢违抗父母之命,吃顿晚饭停停歇歇,要花上一两个时辰才能吃下,吃完如受大刑一般,胸口闷得难受,满头大汗淋漓!

想到这些,他决定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犯人,并给取了个名儿叫:荤刑。

不久,县境内出了一个饥民抢米号的案子,差役们赶到现场时,抓住了十几个饥民。

这些人被带到大堂后,知府就让动刑,杖打屁股,竹夹手指,把十几个饥民整得惨叫连天,但无一人认罪,都说米号故意加倍涨价,逼得他们没有活路了,抢米时是按公认的价钱给了银子的。

知府大怒:“胡说,你们再不认罪画押,我叫你们尝尝最厉害的荤刑!”

那十几个饥民已领教过大堂上刑具的残酷,现在听说要对他们动更可怕的刑,早已吓得直叫饶命。

知府也不多说,叫把这十几个饥民押入大牢,每日里荤刑侍候!

饥民们不知何谓荤刑,在牢子里提心吊胆地等待着。结果荤刑没等来,却一连吃了十几天的猪油蛋炒饭,立马一个个都有了精气神。

饥民们私底下在议论:看这情形,一连吃了十几天猪油蛋炒饭,估计是要动那吓人的荤刑了,唉,就等死吧!不过也还算有运气,临死还能吃上十几天,当个饱死鬼!

过了十几天,饥民们被带到大堂上,知府阴笑着问:“怎么样,这荤刑的滋味还消受得起吧?”

饥民们互相望望,大惑不解,这是咋的啦?还没动刑就问起了此刑的滋味,难道知府大人脑子出了问题,一群饥民竟不知如何回答,全站在大堂上发呆。

知府见他们呆着不回答,只当他们被整傻了,开心得放声大笑:“我知道你们这十几天是饱受了荤刑之苦了!好吧,本官念你们初犯,你们各自回家去吧!”

知府的话音刚落,十几个饥民都回过神来,竟全都跪了下去,哀求道:“大人,你还是把我们收监吧,我们宁愿受这荤刑也不愿出去饿死啊!”

知府顿时大怒,一拍惊堂木,向差役们吼道:“大胆刁民,竟如此不明事理,那就再关他们一月,荤刑侍候!”

杠子头

明末清初,东良庄村里有一个人好抬杠,人称“杠子头”,并且要站高岗上,抬杠“不换肩”。

这年春天,天旱无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人们都盼着下-场雨好安上苗。一天晚上终于下了一场小雨,杠子头早晨起来坐在自家门口的石头上正吸旱烟。他的侄子,年方十三岁,刚好从此路过,杠子头顺口说一句:“昨晚这场雨下得真好,种什么也能出来。”他侄子说:“二大伯,我看不一定,种小米能出来吗?”杠子头说:“米没皮,当然出不来。”侄子又说:“鸡蛋有皮,种上了能出来昂?”说完后就走了。

此时杠子头感到很憋气,自己抬杠从未输过,不想今天让自己的侄子给战败了。回家转了一圈还是觉得气不过,返身又坐回到门前石头上,脱下一只鞋,单等侄子回来,如果再硬和他抬,就用鞋底掴他。

果然,时间不长,侄子又转回来了,杠子头一手拿着鞋底就问:“你给我说说,种米到底出不出?”他侄子见状怕挨鞋底掴,忙说:“出!出!出!”此时,杠子头笑了,终于战胜了侄子,这才回家吃早饭。

夏末的一个夜晚,下了一场风搅雨,杠子头种了一亩多的谷子,被风刮倒所剩无几。他在地头吸了两锅旱烟,一声不吭扭头回家,叫上他媳妇拿上绳子,他扛了一根磨杆椽到了地里,在磨杆椽两头各拴上一根绳子,两个人一起从地的这头拉到那头,把剩下的苗全部拉平,并把长着的苗也踩平。媳妇敢怒不敢言,只好把泪水往肚里咽。从此,村里人又给杠子头加了一个绰号“老平”。

秋天到了,家家挂起了锄钩,农活不忙了,杠子头和一伙人在地头闲聊。有一村民说:“夜个黑呀里,俺家把一个好端端的大盆给打坏了,我真心疼呀!”杠子头一听接过话头就说:“俺家打了东西我才高兴呢。”别人都知道他好抬杠不换肩,就不多说话了。

杠子头说:“我往家一走:看见俺娥(大女儿)她娘支着小锅,下边烧着芝麻秸,锅里倒好油、油还冒着烟,手里拿着几个鸡蛋,只听“咔嚓、咔嚓”几声,打了几个鸡蛋,我高兴得合不上嘴,二话没说去屋里拿出酒嗉子,就着鸡蛋喝了两盅儿。”大家会心地笑了,谁也不接话。

秋去冬来,一年一度的中韩庙也过了,地里是场干地净,村里几个人闲来无事,坐在一个向阳的地方晒太阳。杠子头走过来说:“夜个黑呀里风真大,把咱村村北一口大井刮到了村南了。”大家都知道他好抬杠,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正好他侄子也在其中,便说:“二大伯,怨不里我夜个黑呀睡觉时,听到水声咣当咣当地直响,原来是这么回事。不知道是谁家的井刮到村南了,咱父儿俩去看看吧!”这下可把杠子头给噎住了,只见他脸红脖子粗,开始骂他侄子:“不意好,想挨鞋底掴哩”。

瞎话三

相传在解放初期,北渎村有一人排行老三,常说瞎话骗人,人们都叫他瞎话三。瞎话三说瞎话水平还真是高,每次遇到事情,张口即来,表演的给真实事啊是,总能把人骗的信以为真。

有一天,瞎话三赶高邑集回来,入了东口,有几个乘凉的人拦住瞎话三说:“瞎话三,过来歇会儿说个瞎话再走。”瞎话三却一本正经的说道:“现在哪有时间给你们说瞎话,村东河里的鱼泛了,水面飘着一层尺数长的鲫鱼,我要赶紧回家拿东西去捞哩”,说完加快脚步,几乎跟小跑一样向村里走去。这几个人一看那架势,便信以为真,也都赶紧回家拿上水桶、渔网等捞鱼的工具向东河走去。

瞎话三走到村中间,又遇到几个闲聊的人,又拦住他说:“瞎话三,你走这么急干嘛?给我们说几个瞎话再走吧”。瞎话三向东用手一指说:“你们没看到吗,东河鱼泛了,他们都要去捞鱼啦,我得赶紧回家拿东西也去啊,慢了就捞不着啦”,说完就向家跑去。

这几个人往东一看,也信以为真,也快步回家拿上捞鱼工具向东河跑去,边走边招呼乡亲们快去东河捞鱼。这样一折腾,一街的人都拿着工具争先恐后的向东河跑去,到了河边一看,哪里有什么鱼啊,这才知道又上了瞎话三的当了。

事后,人们见到瞎话三问他,你小子真坏,让我们白忙活半天。瞎话三说,这不怨我,你们让我说瞎话哩。

时隔半年,又有一次,瞎话三赶着牛车拉着一车大灰要到高邑城东去卖,可是走到南塔影过河时,不小心牛车翻了,把一车大灰都扣在了河里。热心的塔影人帮他把车抬了出来,可大灰无法再卖钱了,他就让帮忙的人把河里的大灰都捞出来分了,然后自己就赶着牛车闷闷不乐的往回走。

来到村东,正好遇到几个人也想着去送灰,又怕卖不了,正在那犹豫呢,看到瞎话三便问:“瞎话三,现在灰这么迟,你今天怎么就这么快就回来了?”瞎话三随口答道:“今天正好赵县维修城墙,需要五十车灰,这不我就卸车了,又卖了个好价钱,我就赶回来了,准备再送一趟哩,你们等等我装上车咱们一块走”。说完“驾”的一声呼喊,赶着车急匆匆往回走了。几个人信以为真,也不等他,紧忙赶着牛车往赵县走去,路上遇到买灰的客户也不顾不上谈买卖。到了赵县已是后半晌,一打听根本没那回事。就赶着车在城里转着卖,眼看天色己晚,只好把灰便宜卖给了人家,赶着车往回走,边走边骂瞎话三不是个东西。等回到家已是半夜时分。

  



据传,高邑县城西有个人是个戏迷。迷成什嘛样儿哩?他说话,走道,一切都按戏上来。不管谁跟他说话儿,都得按戏上的腔儿调说。不这样,他就不理你。

有一回,他跟他老婆子去浇园哩了。那时候浇地都是用辘轳,用柯栳往上绞水。

他两口子正在那儿绞水里,打道上过来一个人,到他们跟前就问:“老乡,去城里从哪儿过也?”他不言声儿。人家又问:“老乡,上城里往哪儿走也?”还是不言声。这人觉得挺难看,高邑人怎么这么相大啊。

这时候儿他老婆子说话了:“俺这老头子有个毛病,他好唱戏。你要问他,得唱着问,要不他就不理你。”过道儿哩说:“他好唱什嘛调儿啊?”“好唱乱弹。”

巧了,那个过道人也懂戏,就拿着乱弹腔儿唱:

“叫声老乡你是听,要去城里怎么行?”

这时候老头儿才开口,唱着对他说:“要去城里你是听,一溜大道往正东。"

过道儿里走了以后,老头儿觉着刚唱了一句不过瘾,又接着唱起来

了。光顾着唱哩,一不注意绞辘轳的手脱了,辘轳把一下子把他给打到井里了。

这一下儿,可把他老婆给吓毁了,趴到井口上问:“怎嘛儿哩老头子,伤着了没?”井底下不言声儿,又问了两遍还是不言声。老婆子心说毁了,莫非把老头子给摔死了?

又一想,谁知道他是等着唱了呗?就趴到井口上朝下唱:“老头子你听仔细,你摔哩碍事儿不碍事儿?”

这时候儿老头儿在井下头也唱起来了:“叫声老婆你是听,辘轳把我打了个血窟窿。你赶紧来把井绳系,到了顶上咱再唱戏。"

巧治财主

过去,村里有这么两户人家,都姓刘,还算是当家子,没出五服。一户叫刘老瑞,家里挺富,一户叫刘小三,他家穷哩是一贫如洗,家里没有半间房屋。到了腊月二十三了,小三看家里几个孩子饿哩没法儿,就想去刘老瑞家里借点粮食过年。

到了刘老瑞家,刘小三说:“老瑞叔,看,过年啊,到了腊月二十三了,家里连一粒粮食也没有,你借给我二斗高梁吧,叫孩子们过年吃几顿饱饭。”

老瑞说:“唉!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你有你的难处,我有我里难处,家里现在甭说二斗高梁,连一升高粱也没有”

刘小三一听人家说这话,没腔了,搭拉着脑袋出来了,心眼里说:“看这个,连点粮食也不借给,真是六亲不认啊。”从心眼里觉得气得很,说:“不行,我得想法治治他。”

刘小三回到家里,找了个葫芦瓢,又找一根竹杆插瓢上头,底下又绑了个横棍,把他老婆子的一个破布衫往杆上一套,很象是个人样儿,刘小三弄好了以后,就扛上去村北了。到了刘老瑞的井边,就把他扛那个物件儿扔到井里去了。

在旧社会里那时候,要是在谁呀家井里有了死人了,那可就说不清了,弄不好会叫你倾家荡产。

刘小三把那物件扔井里以后,第二天,他扛了个粪筐在街里转游。一会儿,见刘老瑞打家里出来了,小三就走过去,到了刘老瑞跟前,装模作样的自己给自己说话:“哎!这事真怪,村北大井里很象有个物件儿,马马糊糊也看不清是什嘛。”刘老瑞听说村北大井里好象有个物件,心里想:我家村北有个大井,叫我去看看井里有物件儿没?

来到他井边往下一看,哎哟!井里头漂着个死人,吓得刘老瑞打了个冷森寒颤。刘老瑞想:这什嘛也不用说了,这准是夜儿个没借给小三粮食,他给我下了一个套,这不定从哪儿弄了个死人扔我井里了,赶紧找小三求情哩吧。

刘老瑞回到村里以后,见刘小三还在街里转游哩,就叫,“老济!”,小三的号叫老济,这会儿也不敢叫人家小三了。“老济,到我家里坐会儿哩。”小三说:“唉!我这穷小子,你叫我去你家干什嘛?”老瑞说:“甭说了,走吧,走吧,上家里再说吧。”硬把小三连拉带拽给拉到家里了。

到了家里把小三让到椅子上,说:“天这么冷,来,咱先喝两盅,暖和暖和。”一边说着一边弄了几个好菜,烫了一壶酒,俩人喝开了。喝了几盅了,刘老瑞叫他老婆子赶紧捏饺子,叫这三小子今儿个好好肥食肥食。不大工夫,老婆子把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老瑞一边叫小三吃,一边捅了他老婆子一下,老婆子上里间屋里去了,等刘小三狼吞虎咽的把饺子吃饱了,老瑞的老婆子从里间屋里出来了,手里托着两把白花花的洋钱,到那儿给蹲桌子上了。老瑞说:“三儿,过年啊,你家里穷我知道,你把这钱拿回去,买点面,割点肉,给孩子们好好过个年,有什嘛困难,明年春天了再给你老瑞叔说。”刘小三说:“不了不了。”“你收起来吧。”小三把钱就装布袋儿里了。

刘老瑞一见小三把钱装起来了,走到小三跟前说:“小子,夜个儿我村北井里那个物件你给我弄上来吧。”小三说:“老瑞叔,你不用结记了,咱是自家人,我用不了五分钟就给你弄上来了。”老瑞说:“你千万不要叫别人看见了。”

小三回到家里,找了个挠钩,绑了个长竹杆儿,到井那儿,把那个物件给扒上来了,老瑞一看说:“三儿,就是这个玩艺儿啊,算了,算了,我真服了你了。"

雁过拔毛之地

在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国家腐败,政府和各级官员昏庸,连年战争不断,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盗匪四起,民不聊生。

相传在王村赵家坟东边和柏乡南江村交界一带,是盗贼活动非常猖獗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处在三县交界,远离村庄,所以经常发生劫道的事情。尤其到了秋季,有了高庄稼以后,盗贼便有了藏身之地,活动更加猖狂。当时附近村子里的人白天经过此地,都要三五人结伴,到了夜间更是谁也不敢从此经过。人们说起这个地方心里就发怵,把这个地方叫做“雁过拔毛之地”。

据说这些劫道的人还有他们的内部行规。比如,夜间他们在大道中间摆上三根秫秸,在行的人看到后会马上停下来,高喊暗语,盗贼听到后可放他们过去,不知内情的人可就遭了殃,非挨劫不可。

在这些劫道的人当中,人员组成非常复杂,除极个别杀人越货,心狠手辣的江洋大盗以外,多数是被生活所迫才走上此道,他们不杀人,不害命,只是为了抢些钱财糊口。这些不是专业劫道的小贼,劫道的方式也五花八门,非常拙劣、滑稽、奇巧,听起来令人发笑。

比如,柏乡菅村一个光棍汉,他没有枪,但为了抢几个钱,他一手拿一把小锤,一手拿一颗不知从哪儿捡来的子弹头和一根铁钉,夜间藏在庄稼地里,有行人从此经过时,他大喊一声“把钱留下,要不我就冲哩”,说着把铁钉按在子弹上,用小锤比划着,有的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新式武器,吓得赶紧丢下几个钱,这骗术竟能奏效。

听说当时有一个瘫子竟也参加了劫道的行例。白天他被人抬到地里,晚上一人坐在大道旁,手拿一把用红布包着的笤帚疙瘩当***,有人从他跟前过时,他手舞笤帚疙瘩,大喊“把东西放下,别让我费劲,我要是站起来就没你的好了”。其实他根本站不起来,是在唬人哩。

有个别地痞无赖,也在那个地方讹钱。附近村有个郑三旦的无赖,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也来这地方抢劫做坏事。晚上有赶大车的从那路过时,他把腿伸到车道沟里,说从上边轧吧,吓得很多车把式只好给他几个钱,才能过去。

有一回他碰上了一个胆大的,把他给镇住了。

他把腿伸进车道沟说:从上轧过去吧,不然就留下点钱。那个赶车的见此架式说:轧就轧,挥鞭打马向前猛冲,倒把郑三旦吓得撤回腿,赶紧逃跑了。

解放后这些盗贼没了踪影,大道恢复了平安。

灶王爷告状



传说民国六年因连降大雨,东良庄老百姓做饭都成了困难,吃水只能靠接房项上流下来的水,做饭没有打火底的干柴,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上午一顿下午一顿,等吃了上顿饭后,把引火的湿柴塞到灶火门里,利用余温把湿柴烘干,等下顿做饭好引火。

一个多月的连阴雨,加上柴禾潮湿, 弄得满屋的烟跑不出去,呛得人直抹眼泪,就连灶王爷也呛不往了,急忙拉上灶王奶奶上天告状去了。

玉皇大帝一见他夫妻俩乌嘴花脸的,两眼涨肿,忙问:“你们俩人这是怎么啦?这么不严肃?”灶王爷忙说:“别提了,今年雨神布的雨太多,整整下了一个多月,老百姓没有干柴做饭,光用湿柴沤烟,可把我们老俩呛毁了,都是你们干得好事,还来问我哩!”玉皇大帝笑了笑说:“今年是特殊情况,我计划下三指雨,谁知我打了个盹就下多了,你们就凑合一年吧。再说了,你们得了便宜也别卖乖,老百姓做饭你们看,老百姓吃饭你们先闻味儿,过年过节会给你们上供,尤其是每年腊月二十三,还给你们俩过节气,差不多了。其他比你高的神圣也不如你们啊,再说了,灶王奶奶没户口,吃了这么多年闲饭还没找你们的事呢,知足吧,请二老回宫吧!”灶王爷看出也告不出什么名堂,只好忿忿而去。

灶王爷对灶王奶奶说,既出来了咱在天上玩几天吧,也省的在厨房少挨几天熏,

谁知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灶王在天上玩了几天后回来一看,大吃一惊,人间大变样了,家家都住上了楼房,烧上了天燃气,还按上了抽油烟机,再也不用受熏呛之苦了,也不再上天告状去了。

世俗百态



县官学狗叫



在旧社会,有这么一天,一伙儿人闲着没事干,在街上闲扯哩。有个人说:“听说咱县里才来了个县官,心眼挺多,挺能,这是上头派来的一个能干哩,打算把咱县乱偷乱抢、杀人放火、家家不安生这事整治一下哩,你们听说来没?"

有个好瞎胡闹的人说:“可不儿哩,听说是才来了这么个县官。”这个人又说:“甭看他是县官,我能叫他学狗叫唤。”

一伙儿人一听他说能叫县官学狗叫,你一句我一句乱将他。有的说:“瞎吹!你要是不能唠,俺这几个人见你得叫你爬着走。”

有的说:“你要是能叫县官学狗叫,我请你喝一壶。要是不沾,你得请俺大伙喝一壶。”

这个人说:“你们要不信,明个我领上你们这几个人去找县官哩。你们在外头听着,我去县官屋里给他说哩,什么时候你们听见县官学狗叫,你们得请我喝一壶,要是我叫县官学不了狗叫,我叫你们大伙喝一壶。”

大伙都说:“就这样吧,一言为定。”

到了第二天,那一伙人早早儿就找他家里了,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能叫县官学狗叫。

这个说:“你今个多带点钱,俺这么多人都能吃能喝,你带的钱不能蹲底。”那个说:“你好大胆子,想叫县官学狗叫,闹不好你得挨打。”等他吃了饭,这一伙人就催着他去了。

到了衙门里,他说:“你们就在外边听着,我去里头跟他说哩。”

大伙一个一个都趴在窗台上细心听哩,这个人跑到县衙里说:“听说县衙才来了个为民做主的清官,是哪位大人哩?”

那位县官出来说:“我就是刚到这县里来的,为民做主倒是我的职责,清官不敢当。要把全县搞好,还得靠大伙儿出主意,一块干啊。你来有什么事也?”

“我是本县的老百姓一个,最近咱县光出事,不平安,杀人哩、放火哩、偷盗哩,一个劲出事,乱哩不行,人人出门提心吊胆,家家黑呀不得安宁,听说大人到来,我想给你说说,得想个办法整治一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县官说:“人多智广,我听听你的看法,你看用什嘛办法才能使民心安定也?”

他说:“依我看,光靠人管很难管住,出事都是在黑呀,谁能光黑呀不睡也?人都去捉贼捉***哩,别哩事怎么干也?我倒有个好办法,既不用人,又顶事。”

县官忙问:“什么好办法”?

"就是叫咱这儿多喂点狗儿,狗看门儿最好了,耳朵灵,黑呀又不磕睡,不拉点儿动静就能听见,一个狗叫,全村狗乱叫。贼往哪儿跑,哪儿狗咬他,那不就省心多了?"”

"这个办法倒不赖,不过眼下哪有这么多狗也?”

这个人又说:“这几年俺家就占喂狗哩光,贼几次去俺家偷东西都没偷走。俺那个狗是好狗,看门儿可顶事哩,尤其是叫唤声跟别的狗不一样?

县官好奇地问:“狗叫唤还能声儿不一样?你家狗叫唤是什嘛声也?

“俺家那狗一叫唤就是“咚一咚一咚咚”。

县官一听笑了,说:“这哪儿是狗叫声也?那不是敲鼓声么?这样的狗不能算好狗!”

“那好狗叫唤是什么声也?"

“我见过一些好狼狗、好猎狗,叫唤声都是汪汪一汪汪’,声音大、宏亮。这样的叫唤声才是好狗!”

县官这样一学狗叫,他说:“我今个来只是给说一下底下情况,怕你刚来不知道,愿为咱县人人能平安过日子出点主意,今个耽误大人工夫了,请原谅,我走了。

走出衙门后,那一伙人哈哈乱笑,都说:“好样儿的,你真行,县官学狗叫的声音我们都听见了,走,到饭馆里众弟兄们请你一壶。”

 

 

全心全意为人民币



过去,村里有个铁匠打的各种铁器都挺好,是左近出名挂号的。

他在门口摆出摊儿来以后,就围着一大堆人,可是一问价钱,都不买了,光在跟前看。铁匠见没人买自己的东西,心里很不高兴,就给别人耍脾气:“你们买就买,不买就滚!”

大伙等到该用这家具的时候,就吸溜着凉气还得去买铁匠的东西,不想比以前更贵了。

别人问他:“东西怎么又贵了?”

“前些日子,铁又长价了!”大伙没办法,就干挨他的棒。

铁匠吃惯了甜食,见人们要紧用什嘛哩时候,就上紧打什嘛。该锄地了,他就赶忙儿打锄头到开镰呀,他就赶忙打镰头快到年下了,他就赶忙打菜刀打铁铲儿。每样东西都要棒人一家伙。

他坑了人,还说这是为了大家伙服务,还请了个好木匠做了一块匾,又请了一个好写字儿的在上面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几个大字,挂在门上方。

第二天早晨,还没摆摊儿哩,门前就围了一伙人。铁匠看出大伙仰着头是看那匾哩,就出来得意地问:“我这匾上写的意思不赖吧?”

大伙见铁匠出来了,都笑起来。铁匠觉得奇怪,回头往门上方一看,是谁在匾后加了个“币”字,变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币”。

老夫少妻不搭调



以前,有个七十个多岁的老秀才,家里有些财产,娶了位二十岁的大姑娘。老秀才家附近有一个学堂,学堂里有一位年轻的教书先生。相处久了,少妇和这位教书先生眉来眼去,相互有了爱慕之心。

老秀才是个勤谨省俭的人,他白天干活,早晨起早拾粪。当时没有表,他喂着一只乌鸦,每天黎明听乌鸦一叫就起床,天天如此。

那少妇摸透了老头的规律,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天过半夜,她悄悄起身去捅笼子里的乌鸦。一捅,乌鸦叫起来,老秀才就穿衣起床,背着粪筐走了。

老秀才刚出门,躲在一旁的教书先生就闪身进去了。

毕竞才半夜多,连路都看不清。老头转了一圈,觉得不对,就折回家来。刚进院子,听到屋里有人说话,站住脚一听, 正是他年少的妻子跟教书先生说话,妻子说:

“跟那个老家伙,简直就和死人在一起一样,哪如你的身子,水灵的象个黄瓜。”

“你身上光的象茹子一样”,教书先生也乐呵呵的。

老头在窗外听得真切,顿时怒火烧上来了,但犹豫了半天,是家丑不外扬好,咽了口气,出去了。

当时是三月刚过。转眼间到了八月十五。教书先生总感到对不起老秀才。八月十五的晚上,教书先生备好了酒菜,把老秀才和他妻子请过来,准备让他们喝儿杯。

三人坐定后,老秀才就开了口:"今天晚上高兴,每人以月亮为题作一首诗,作不上来,罚酒一杯。"

众人齐说好,老秀才就开头作起诗来

“八月十五月正东,

乌鸦不叫用棍桶,

黄瓜抱着茄子睡,

干巴老头窗外听

教书先生险上立刻热辣辣的,他知道这事让老秀才知道了,但他很镇定,很快也想出了一首诗:

“八月十五月正南,

你说这事有半年,

大人不把小人怪,

宰相肚里能撑船。"

轮到少妇了,她偷眼看了看自己的情人,也念出了一首:

“八月十五月正西,

年老别娶年少妻,

同床异梦似黄连,

倒叫秀才受委屈。"

听到这些语,老秀才也无可奈何了。过了半年多,老秀才死了,那教书先生和少妇终于结成了眷属。

 

 



高粱叶舌头



明末清初,当地有一个绅士,专门愿意和县太爷套近乎。有一天,县太爷坐轿从村边路过,他跪在轿前。县太爷问:“你有什么事禀报上来。”绅士说:“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愿意和老爷套近乎。”县太爷问:“你贵姓?”绅士说:“老爷你猜哩?”县太爷说:“你姓高还是姓梁?”绅士说:“老爷,这回你可猜对啦。”县太爷一笑:“这是怎么回事?”绅士说:“我实际姓高,我父早亡,俺娘带肚嫁给了姓梁的人家,所以说我姓高又姓梁。”县太爷和众衙役大笑。

县太爷又问:“你今年多大了?”绅士说:“老爷你猜哩?”县太爷说:“你是30岁还是40岁?”绅士说:“老爷你真神,比上一次说的还对哩,我以前家穷,难成家,媳妇也难寻。实际我40了,但瞒了10岁,所以说30也对,40也行。”县太爷听后更笑。

县太爷又问:“你什么时候生日?”绅士说:“老爷你猜哩?”县太爷说:“你是腊月还是正月?”绅士说:“怨不哩叫你当县官,你真是半仙,这次说的更对。我母亲生我时正好大年三十晚上,因为难产,夜里十一点我才露了头,大年初一才生下来,所以算是腊月又算正月。”县太爷捧腹大笑,笑出了眼泪,笑掉了假牙。

从此四邻八村都知道了绅士会上台,舌头长,都叫他“高粱叶舌头。”

三黄毛吃辣子

据东良庄老年人传说,清雍正年间他们村有一个人,排行老三,人们称“三黄毛”,知名度很高,就连县太爷也有耳闻。

有一天,三黄毛正在街上吃早饭,因家里穷,主食为糠窝头,就得是辣子炒干菜。三黄毛吃得津津有味,咬一口糠窝窝,夹一嘴辣子干菜,正吃得带劲,恰好县太爷从此路过,看见三黄毛吃饭很感兴趣,便凑过去看看。县太爷问:“三黄毛,辣不辣?”三黄毛说:“不辣”,因那时穷,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为了能吃下饭,就得就着辣子吃饭。

县太爷回到县衙后,回想起三黄毛的吃相,不禁食欲大增。让后橱用辣子炒了一方腌肉,并端上来两个馍馍。县太爷吃了一口,辣得两眼眼泪直流,满头大汗,又跺脚又吹气,忙让衙役骑马火速传三黄毛进城。三黄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顶,只好跟着衙役进了城,来到了大堂上也不敢抬头。县太爷问:“知道叫你来干嘛吗?”三黄毛说:“不知道。”,县太爷一挥手,让班头把辣子腌肉和馍馍端上来,让三黄毛吃,三黄毛不敢吃,县太爷说:“把这两样东西吃了!”三黄毛只好从命,端起辣子肉拿起馍馍,几口就吃了下去。县太爷问:“辣不辣?”三黄毛说:“不辣。”,县太爷开玩笑,用巴掌轻轻到三黄毛脸上拍了三下,说道:“你个铁嘴王八,给我滚走!”

三黄毛这下可解了馋。

 

 



长更娶媳妇



在高邑县城东一个村里,有一个叫长更的的人,上过小学,文化虽不太高,但好讲个字话,见人好拽两句。但往往不搭调,闹出笑话。

长更三十岁出头,高高的个子,白皙的脸面,模样也算不错。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兄弟都已结婚生子,三十多岁的他,在当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是大龄青年了。娶不上媳妇已给长更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成天想着娶媳妇的事,看到人家娶媳妇过事,自己在一旁癔癔症症发呆。

一天,他忽然对他娘说:“咱家这大的都过事了,小的也结婚了,剩下中间我一个,你是不是有意识把我悠过去”。娶不上媳妇开始怨他娘了。

他娘没文化,听不出“有意识”是什么,说:“我没有不让你娶媳妇的意思,你娶不上媳妇我不是也着急啊”。

儿子这么可怜,他娘也就到处托人给长更说媳妇,有亲戚、有朋友、有邻居等。

经过不懈努力,真的给长更找了邻村一家对象,长更高兴地不得了。女方家长约长更到她家来看看,让男女双方见面,对男方说也就是“相媳妇”。

临去前,他娘千嘱咐万嘱咐长更,千万小心点,少说话,别说打锅话露傻,把事弄黄了。长更很有信心,高兴地说:放心吧,没问题。

女方摆酒宴招待,两个哥哥作陪,因为都是生人,大家都很拘谨。席间,女方哥哥问这问那,了解情况。长更心里很紧张,不敢多说话,半天不言语,只是“嗯嗯”应付,端起酒杯只知道说一句:“咱还(han,)咱还”。两位哥哥心里不悦。以后在村里也成了一个歇后语:长更喝酒,咱还(han)。

过了很长时间,长更想,光不说话也不行啊,显得自己傻。他抬头看了看人家的屋顶,说:“我看你家的房子,全凭大梁使着劲哩”。

女方俩哥哥已对长更有了看法,又听他冒出么一句,这个人是不是不十成,婚事算了吧,吃过饭赶紧打发走人。

    回到家以后,把他娘气坏了,说:你真是个半傻子,这可怨不着别人。赶紧托人说好话,又送礼,总算婚事没有黄。

过事当晚,媳妇从箱子上拿出绸子被子,长更赶紧接过来说:别动别动,这是借人家的,别弄脏了,盖旧的吧。媳妇又拿脸盆。他也说这是借的。把媳妇气的第二天回面后,再也不回来了,最后离婚拉到。

家里人又花钱,又忙活,媳妇也没娶成,都很生气着急。长更却笑呵呵的说,这几天这么热闹,就当演了一场电影!

戏迷活命

解放前,在河北地界,有叫刘祥的年轻人,虽生在种田人家,倒长得眉清目秀,人也实在。

那时候是旧社会,乡村里惟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戏。离刘家不远有个镇子,镇里有个有钱人是个戏迷,供养了一班唱戏的,每天在老槐树下排戏。

刘祥家养着两头牛,每日里需要割草喂牛,父亲把割草的活儿交给刘祥,刘祥喜欢看戏,于是就常常挎着草箩头偷偷到老槐树下看排戏,一直看到天不早了,才急急忙忙去割草。

刘祥曾读过几天私塾,认识一些字,又天生是个唱戏的料,看完一场戏后,对里边人物的唱词唱腔就记个八九不离十,待钻进高粱地里割草时,就亮开嗓门唱几遍,只唱得过路人驻足静听。如此这般,时间一长,他不仅有了很好的唱功,而且肚子里还装下了四五十场戏。闲天时候,一帮年轻人聚在一起,少不了有人撺掇他,他忍耐不住,也少不了唱上几段。刘祥的父亲很守旧,认为唱戏是下九流的事,他希望儿子做本分的庄稼人。父命难违,刘祥在人前不敢唱,只好在庄稼地里唱。

有一年春季,刘祥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刘祥不愿当兵,半路上和人结伙逃了,可不幸又被抓了回去。连长正为壮丁不断逃跑的事焦躁,见人抓回来了,决定杀一儆百。

被抓回来的三个人跪在队伍前面,连长训过话之后就命令立即枪毙

他们。

“砰!”枪响了,其中一个一头栽倒在地,腿一伸不动了。

“砰!”另一个晃了一下,不甘心地又挺了一下腰,也不动了。

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刘祥,“唉”刘祥仰天长叹了一声。连长问:“叹什么气,难道冤枉你了吗?”刘祥咽了口唾沫,心事重重地说:“我死没啥可惜,只可惜我一肚子的戏再也唱不成了。”

碰巧这连长也是个戏迷,立马来了兴趣,当即考了他几段戏文,他对答如流。连长叫他唱几句听听,他唱了一段《南阳关》,嗓音高亢圆润,吐字清晰明快,既悲哀恨怒又武勇激昂,活脱脱一个报仇心切的伍云召。连长高兴得眉飞色舞,立即给他松了绑。

刘祥保住了命,从此伺候连长,给连长唱戏。后来他瞅准机会终于投奔了解放军。全国解放后,他转业到地方,正好县里成立剧团,就请他当了第一任团长。

人活于世,拥一技之长,莫道不重要啊!

上坟烧报纸

村里有个陈小二,他爹死的早,没人管教他,打小就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这年清明,村里家家户户都去上坟,可陈小二接连几天手气不顺,输得连买烧纸的钱都没有了。于是,这小子想出来一个馊主意,他拾了些旧报纸,回家裁了一下,又到野外捡了几张别人压坟头的烧纸,把裁好的报纸一包,拎着上坟去了。

来到他爹坟头,陈小二见旁边有不少村里人也在烧纸,他怕被人发现,就想快点把纸烧掉。谁知道越着急越不顺,本来报纸就没有烧纸容易烧着,再加上是整整齐齐的一摞,烧得就更慢了。陈小二一看,不妙!外面包着的那几张烧纸一点火就没了,只剩下那摞报纸,在那儿似着似不着地冒着黑烟。

陈小二想找根木棍拨弄拨弄,让它快点烧完,免得让人看见。没想到,他刚走开去找木棍,忽然刮来一阵风,把那摞报纸吹得到处飞。坏了,这下在附近上坟的人全都看见了。

大伙都知道陈小二好赌,一看他用报纸来上坟,全都笑起来:“小二,咋拿报纸来上坟呢?是不是输得连烧纸都买不起了?”

陈小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不过他的反应够快,马上就编了一个理由,煞有介事地解释道:“是这样的,昨晚俺爹给俺托梦,说他去世十几年了,也不知道现在外头变成啥样了,让我上坟的时候,顺带给他烧些报纸看看,他要了解了解人间的情况。”

话音刚落,旁边一个老头就骂起来:“胡说八道!你爹活着的时候,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他还能托梦要报纸看?你糊弄鬼吧!"

老丈人发奖

早年间,村里有一个大财主,田地百顷、骡马成群,为当地一大首户,生活非常富足。

这个财主有三个女婿,三个女婿和女儿每年都要给他拜年。这一年,老丈人心里高兴,玩起了深沉,出了个主意,他牵出家里一匹大白马,说咱们今天高兴,边喝酒边作诗,谁把这匹马说得跑得最快,这匹马今天就归谁了。

三个女婿听后都十分高兴,觉得老丈人今年怎么换魂了,这么大方,都抢着要说,最后还是大女婿先说。

大女婿说:骑上白马去河南,

看见有人正射箭。

箭出千里未落地,

我骑白马已回返。

老丈人听后很高兴说:不赖,这马跑得不慢。

二女婿想,你说马跑了一千里,我得多说点,马不就是我的了吗。二女婿说:骑上白马去山东,

看见水桶掉井中。

山东往返二千里,

回来才听到“扑通”声。

老丈人听后说:这马跑得也不慢。多跑了一千里,水桶落水,快,快。最后轮到三女婿,他想了想我得变个新招,赢他们。

三女婿说:骑上白马去山西,

忽听丈母娘放了个屁。

山西来回三千里,

回来屁门还没闭。

老丈人一听高兴地大笑说:这个更快,屁没有放完,几秒钟马就回来了。最后集体讨论,认为三女婿把马说得最快,白马只好给了三女婿。

丈母娘在一傍撅着嘴说:你们比就比吧,把我拉进去干吗。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